爸媽必修課

診治案例
案例一:安撫焦慮不安的男孩,一天之内他的心態陽光起來
一個在異國上學的中學生,他去買東西後找不到回住宿家的路了。後來他接到家鄉親人電話,述說了自己的遭遇,親人又想方設法跟校方取得聯繫,最後校方找到了孩子。校方請我去和孩子溝通。我發現那個男孩當時捲曲著身子、頭低垂在兩腿上,完全不理不看周邊的人。他的狀態透露著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——我害怕,我不安。
*有序安撫孩子,每一步都深有講究
當時天氣比較冷,我把自己的手搓暖了,輕輕慢慢的伸向他,因為他整個的壓力需要管道緩解。當他感受到一個溫暖的「觸摸」(代表我願意接受你,不管你發生任何事情)正在靠近時,他沒有躲開的意思,我就碰了一下他的肩膀。這個部位對他是安全的,因為當他要拒絕你的時候,他可以輕易地甩掉你的手。因此你開始親近他時,千萬不要去碰他的手搆不著地方。
碰到他肩膀後,他沒有拒絕,我就進一步拍拍他的肩膀,表示我理解你,願意支持你。接著,再慢慢、輕輕地握住他的手(這個部位也是安全的,他可以快速甩開),不斷的走入他的內心。哪怕孩子拒絕我,摔開我的手,我都非常真誠的願意接近他,幫助他。心態必須很穩,手也很穩。如果你帶有很強的目地性、你要展現你的專業能力,想要批評這個孩子的時候,你的手只能散發出不穩的能量。
能握住他的手了,下一步就可以拍拍他的後背了,最後我撫摸了他的頭。我相信所有的母親,都經歷過孩子受傷時,你會很自然的用你的心、你的手、你身體的能量去幫助他走過那種受傷的痛、那種急、那種茫然無知的感覺。
當孩子安定下來後,我帶孩子去了一家餐館,孩子吃著家鄉的傳統料理吃的很開心,把一大盤餐點吃的乾乾淨淨的。可以看出來,孩子找到了讓他安全的定點了。孩子開始慢慢地告訴他所需要的、所期待的東西。天冷了,媽媽因為忙忘記寄給他厚暖的秋褲了,他是個大男生,又不好意思直接告訴媽媽自己的需求。同時他發現美國這個「異鄉」,並不像家裡人說的那麼好、那麼令人開心,他當時覺的自己不屬於這裡。
*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驚喜
他認為每天的運動很重要,可是因為課程緊,他不一定有時間去運動,他可能就會不告訴別人、突然自己出去跑步,把照顧他的人嚇一跳,以為他丟了。我就帶著他去運動、去散步,做他想要做的事情,同時引導他去發現生活中的驚喜。
那時天氣很冷,整片的草地已枯萎。但蒙上天的眷顧,竟讓我驚艷地發現了一朵很奇特的野花,它的花瓣是九片,色澤金黃紫亮,我讓他去拍、去尋找。「老師你看!」他很快找到了第二朵這種野花。他已經不焦慮了,他開始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。
*一天內孩子的巨大變化
在我與他散步的過程中,不斷給他介紹這個學校及周邊環境有什麼美好的東西。他突然指著一棟房子對我說:「老師,那個房子是我們的嗎?」他開始說「我們」了,他不再封閉自己了,他能跟周邊的人融洽相處了。
就在當天晚上,教那個男孩的音樂老師激動地跑進辦公室,含淚宣布了一個重大消息:「他拿起自己的樂器,開始吹奏了!」之前,這個老師花了一個月的時間,想盡各種辦法,也沒能讓這男孩拿起樂器跟上學習進度。
後來,我把整個事情的幾個關鍵點(包括我用肢體跟孩子的接觸過程),告訴了孩子的媽媽。那個母親當時在電話裡哭泣著告訴我:「我養這個孩子十五年了,我沒有你對他一天的了解!」
案例二:一位很可能被學校勸退的學生,安安穩穩地畢業了
一位小學生小明,經常上課搗亂,欺負毆打其他同學,令學校老師和家長都很頭痛。一次,他打傷了我兒子的眼睛,我跟他說:「人都會犯錯,包括老師和我。希望我們能解決這個事情,我不清楚你的父母如何解決這類問題,所以希望你找一個單獨的房間與我通電話。」這句話真是說中了他的心思,畢竟沒有一個孩子願意被挨打。父母不在場,電話中他對我是有問必答。私密溝通之後,他對我有了信賴感,知道我是護著他的,也願意把困難告訴我。
小明說自己真的不太想打人,可是又不知道在學校做什麼好,他坐不住。他的爸媽晚上八點才回家,孩子放學在家很孤單,他長期處於孤獨的狀態,得不到足夠的關愛。他在學校用盡各種方法去吸引別人的注意,他認為別人對他的注意,是對他正面的關愛,他沒想到其實恰恰相反。
他沒有朋友,非常寂寞。我就告訴他:「要想有朋友,你要先變成一個很負責任的人。我兒子很愛學習,他的眼睛被你打了,這兩天不能去學校,你能不能幫他一下?這兩天你上課能不能特別用心聽講,吸收老師教的知識,然後把功課都記錄好?」結果小明那兩天上課特別乖,非常認真,令老師驚喜不已。
沒過多久,小明又因為類似的錯誤,被家長痛打了一頓,他身上有52處瘀傷。小明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,為了我兒子他可以上課認真記筆記。他為什麼總是管不住自己的情緒?通過幾次經驗讓我知道,小明父母因為工作回家晚,又擔心孩子在家寂寞,有時回到家很晚了還帶他出門逛逛。回到家孩子很累,也睡的不太好,嚴重影響他第二天的情緒,要他不暴躁,其實也挺難。
針對小明的情況,我特別做了三件事情:第一,跟他的母親交朋友;第二,找他家附近的同班同學的家長,稍稍去幫助照顧他;第三、我經常打電話給他。在這期間,他還會犯原來的錯誤,那是一種慣性。但是,我們看到他越來越少犯同樣的錯。最後小明的母親打電話給我:「我真的很感激你!如果沒有你,我的兒子早就被學校勸退轉學了,他不可能平平安安地在這裡學習幾年,直到畢業。」
案例三:母女兩人修復了關係,開始嶄新的生活
一位30歲的政府女職員,上了我的幾堂課之後,對我說「我很需要老師的幫助」。她不知道是申請出國讀書好,還是在當地買房結婚好?她是小家碧玉型的女孩子,寫的字也小巧玲瓏,這樣的人要在外闖蕩會比較辛苦。她已經有了男朋友,她的工作穩定,學識也不低。難道是她想逃避什麽嗎?
我和她一起翻看她家的相片冊,看到一張她們家庭活動的照片,就問在這個事件的當時她最需要什麼。她就馬上大哭,那是她被爸媽誤會很深的一件事情,當時她大概小學3年級左右,沒有人相信她,她遭受了比較嚴重的處罰,母親打了她。
她回憶這件事時感到非常委屈,一直在哭。她想出國就是爲了逃避媽媽給她的那個傷害,那種不親近的感覺,那種你生下我,但又不理解我,還把我打得那麼兇的感覺。為了讓她能原諒這件事情,我首先讓她體驗什麼叫「無知」的行為。我們有時認為那件事情就那麼簡單,但是對別人來說可能卻是完全搞不懂的。
我問她:你有沒有什麽東西老是搞不會、搞不懂的?她說她實在搞不懂機械類的東西。她在一個很大的單位裡上班,總是有一些機械維護的工作。我對她說,明天上班的時候,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,花一些時間了解一下非常複雜的機械系統。
她按照我說的去做了,去了解機械系統。後來她跟我說,「老師啊!真是難受啊!」我還給她時間限制,要她在3分鐘之內解決一個重大機械問題。她很著急,說:「如果有根棍子,就想拿起來揍這台機器」。
這種想法,與她母親當時是一模一樣的。她母親聽到別人說這個孩子做了什麼事情的時候,大概也只有3分鐘做反應。那個時候,那位「無知」的媽媽急了,用最急切便利的方法,拿起棍子就打她。
她終於體驗到她母親當年的感受,因此她可以很快地在心靈當中讓出一個位置給她母親,她不再那麼恨她母親了。她真的感受到,人在無知的時候,真的會抓狂,最原始的本能動作就會出來。
後來,她再看那張照片的時候,不再那麼痛哭了,開始理解媽媽當時的痛苦了。她就說,其實她媽媽也是很難受的,但是當時她不太接受她母親的道歉,並產生了敵對母親的觀念,日後也一直用這個觀念來解讀她母親的行為。她母親也感覺很辛苦,怎麼做好像都得不到這個孩子的歡心。可以說,這一件事情,瞬間讓這對母女的關係,變成了冰凍狀態,而且持續到現在。
我要求她在與母親的互動當中,從最小的行為來改變,不要一次要求太多。例如,她母親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需要的東西是什麼?比如,媽媽喜歡喝茶。她不一定要幫媽媽倒茶,但現在已經長大了,有經濟條件了,可以買媽媽喜歡的茶葉給她。而且,她的工作單位就在一個山上,那裡可以買到很好的茶葉。
就從小的、一點點的行為開始,例如道早安這樣的,可以與媽媽分享自己工作的美好,慢慢地累積、慢慢地修復了與母親的關係。母女兩個人就開始嶄新的生活了。她最後打消了去海外留學、浪跡天涯找回失去的快樂的想法。